(一) 黨委領導
1.中共中國科學院武漢力學研究所領導小組(1958.11-1962.4)
組 長:張子屏
2.中共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武漢辦事處黨組中國科學院中南力學研究所分黨組(1962.4-1966.2)
分黨組書記:張子屏 副書記:汪如齋
3.中共中國科學院巖體土力學研究所第一屆委員會(1966.2.-1972.8)
黨委副書記:張子屏
4.中共中國科學院湖北巖體土力學研究所第二屆委員會(1972.8-1984.9)
書 記:張子屏(1972.8-1979.6) 周方琳(1979.6-1980.11)
副書記:鄧明遠(1972.8-1984.6) 余力強(軍代表)(1972.8-1974)
汪如齋(1974.4-1978.1) 張 堅(1976.1-1980.1)
楊世武(1980.1-1984.9) 張吉槐(1982.5-1984.5)
5.中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體土力學研究所第三屆委員會(1984.9-1992.12)
書 記:張吉槐(1984.5-1990.12) 施漢雄(1990.12-1991.12)
副書記:王遠熾(1990.12-1992.12)
6.中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第四屆委員會(1992.12-1997.4)
副書記:肖義源(主持工作)
7.中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第五屆委員會(1997.4-2001.6)
書 記:肖義源
8.中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第六屆委員會(2001.6-2005.6)
書 記:周憑欄(2001.11-2005.6) 副書記:汪大國(2001.6-2005.6)
9.中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第七屆委員會(2005.6-2009.10)
副書記:汪大國(主持工作)(2005.6-2007.9) 書 記:汪大國(2007.9-2009.9)
10.中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第八屆委員會(2009.10-2014.9)
書 記:汪大國(2009.10-2014.3) 副書記:陸凱陽(2011.12-2014.9)
黨委委員:孔令偉、李海波、汪大國、安駿勇、楊春和、陸凱陽、陳衛忠
11.中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第九屆委員會(2014.9-2020.7)
副書記:陸凱陽(主持工作)(2014.9-2016.11)
書 記:陸凱陽(2016.11-2020.7)
副書記:安駿勇(2016.11-2020.1) 吳青麗(2020.1-2020.7)
黨委委員:安駿勇、李海波(2014.9-2017.1)、楊春和、陸凱陽、陳衛忠、陳從新、曾 靜(2014.9-2020.4)
增補黨委委員:周輝(2017.1-2020.7)、盛謙(2017.1-2020.7) 、薛強(2017.1-2020.7)
12.中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第十屆委員會(2020.7-至今 )
書 記:陸凱陽(2020.7-至今) 副書記:吳青麗(2020.7-至今)
黨委委員:安駿勇、楊春和、吳青麗、陸凱陽、陳衛忠、陳從新、周輝、盛謙、薛強
(二) 行政領導
1.中國科學院武漢力學研究所(1958.10-1962.1)
副所長:張子屏(1958.10-1962.1) 陳宗基(1960.5-1962.1)
2.中國科學院中南力學研究所(1962.1-1962.12)
副所長:陳宗基 張子屏 汪如齋
3.中國科學院武漢巖石力學研究所(1962.12-1966.8)
副所長:陳宗基 張子屏 汪如齋 鄧明遠(1966.5-1966.8)
4.中國科學院巖體土力學研究所革命委員會(1968.4-1978.1)
主 任:宋彥儒(1968.4-1978.1)
副主任:汪如齋(1968.4-1978.1) 何 銘(1973.8-1976.10)
5.中國科學院武漢巖體土力學研究所
副所長:鄧明遠(1978.3-1984.5) 朱維申(1978.4-1984.5) 錢壽易(1979.2-1984.5)
張丁楚(1980.2-1984.5) 鄧 斌(1980.2-1984.5) 袁建新(1980.4-1984.5) 王武林(1981.4-1984.5) 何 銘(1976.1-1979.9)
6.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所 長:袁建新(1984.5-1988.4)
副所長:郭見揚 張吉槐 (1984.5-1988.4)
7.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所 長:袁建新 (1988.4-1992.12)
副所長:郭見揚 徐志華 (1988.4-1992.12)
8.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所 長:白世偉(1992.12-1997.4)
副所長:徐志華、李廷芥、吳玉山(1992.12-1997.4)
9.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所 長:白世偉(1997.4-2001.6)
副所長:肖義源、李廷芥、汪 稔 (1997.4-2001.6)
10.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所 長:馮夏庭(2003.7-2005.7)
副所長:馮夏庭(2001.6-2003.7,主持工作) 汪 稔(2001.6-2005.7) 汪大國(2001.6-2005.7)
11.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所 長:朱耀仲(2005.7-2009.6 )
副所長:汪大國(兼)(2005.7-2009.6) 孔令偉 (2005.7-2009.6) 李海波(2007.9-2009.6)
12.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所 長:李海波(2009.6-2016.11)
副所長:汪大國(兼)(2009.6-2014.3) 孔令偉 (2009.6-2014.8) 盛 謙(2011.12-2016.11 ) 安駿勇(2014.8-2016.11)
13.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副所長:薛 強(主持工作)(2016.11-2020.1)
所 長:薛 強(2020.1-至今)
副所長:陸凱陽(2016.11-至今) 盛 謙(2016.11-2022.12) 安駿勇(2020.1-至今)
歷任所長介紹
① 袁建新(1984年5月-1992年12月任所長)
男,1930年1月出生,籍貫江西波陽,漢族。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土木系,獲學土學位,后任臺灣電力公司土木處助理工程師、研究組長:1956年入美國路易維爾大學土木系,1957年獲碩士學位并受聘于美國波音飛機公司任副工程師。1959年元月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到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工作至今。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所長。
1959年回國后,一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從事巖土力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巖土力學和數值分析界的著名專家和學術帶頭人。1975年他帶領科研人員開展上海地面沉降研究,發表的抽水與回灌對地面沉降影響的力學機制的有關論文對上??刂频孛娉两堤峁┝丝茖W依據,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是我國巖土力學與工程問題中開展有限元研究的少數先行者之一,親自編導了多種二維、三維靜力程序,并應用巖土工程實踐中,為解決巖土力學工程問題發揮了顯著作用,推動了我國巖土力學數值分析方法的發展。
他多次出國講學訪問,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編,獲得了一批成果,1997年,第九屆巖土力學計算機方法與進展國際會議在武漢召開,他任執行主席?!吧虾U惩恋恼硰棥乘芗羟行再|”在美國第一屆工程材料本構關系的國際會議上發表,獲得1983年湖北省優秀論文一等獎。
② 白世偉(1992年12月-2001年6月任所長)
男,1941年11月出生。籍貫四川成都,回族。1965年畢業于四川大學物理系,同年九月分配至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2年12月至2001年6月任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所學位委員會主任。1997年至今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巖土力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1992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3年獲湖北省勞動模范稱號。歷任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研究領域主要有:巖土工程現場測試技術;重要巖土工程穩定性研究,巖土工程支護理論、加固技術;巖土力學物理模擬方法及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等。獲得1978年科學大會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兩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次,以及多項省部級二等、三等獎。
在巖土工程測試技術領域:研制并完成了36-2型鉆孔變形計,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研制了空心包體式孔壁應變計,獲中國科學院1991年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重大巖土工程研究領域:在國內首次采用新奧法思路,實現了大跨度地下工程噴錨支護,使四川攀枝花503電廠地下廠房成為新奧法施工范例,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重大成果獎;1982年對二灘水電站壩區應力場的系統研究為工程設計方案決策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對金川鎳礦不良巖層巷道穩定性研究,以流變學的觀點解決了多年來未能解決的國內知名難題,1993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巖土工程支護理論,加固技術領域“復雜條件下地下工程開挖支護技術理念和應用研究”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③ 馮夏庭(2003年7月-2005年7月任所長)
男,1964年9月出生。籍貫安徽潛山縣,漢族。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東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1986年7月畢業于東北工學院采礦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并免試推薦攻讀東北大學巖石力學專業碩士學位;1992年4月獲東北大學巖石力學專業博士學位。1992年1月分到東北大學先后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85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后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所長、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東北大學黨委常委兼副校長。并先后在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瑞典、南非等國家訪問和合作研究。
他提出了智能巖石力學這一新的研究方向,并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F主要從事深部工程巖體力學與安全研究工作,主持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及部級重大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SCI收錄論文170余篇,出版英文專著3部、中文專著4部,獲發明專利授權90余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青年人才項目。榮獲國際巖土力學計算機方法和進展學會杰出貢獻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
曾兼任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主席?,F兼任國際地質工程聯合會主席團成員、國際巖石力學學會設計方法委員會主席、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主編。
④ 朱耀仲(2005年7月-2009年6月任所長)
男,1952年9月出生。籍貫上海,漢族。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6年7月-2005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2005年7月-2009年7月任武漢巖土所所長。任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湖北省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天文學會理事長、湖北省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第十屆武漢市政協常委,第十、十一屆湖北省人大常委。
主要從事地球自轉變化及其與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該學科造詣較深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在Chardier擺動和潮汐耗散等方面有較多的研究積累,先后承擔了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地球自轉變化與地球各圈層關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利用衛星資料研究地幔滯彈性和液核扁率”課題和中國科學院“九五”重點項目、“動力大地測量資料用于我國地球物理環境變化研究”、中國科學院創新項目“中國大陸形變場和重力場時空變化及動力學機制”等課題。在國際上首次精確導出了錢德勒擺動的理論Q值,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多篇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術論文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并被國內外同行多次引用。其主持的研究成果“地球自轉變化及其地球物理機制研究”獲1999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湖北省突出的中青年專家。
⑤ 李海波(2009年6月 - 2016年11月任所長 )
男,1969年12月10日出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2年畢業于鄭州工學院(現鄭州大學),獲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學士學位,1995年7月和1999年12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分獲巖土工程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4-2000.4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工程學院任研究助理,2003年3-4月于日本京都大學土木與工程系任高級訪問學者(JSPS),先后應邀到韓國漢城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進行短期學術訪問。
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武漢分院直屬單位黨委書記,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石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北省地震學會副理事長。任國際雜志《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和國內雜志《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巖土力學》以及《防災減災學報》編委。
主要從事巖石動力學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青年基金和面上項目各1項、國家重大基礎發展規劃項目(973)課題2項、“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1項、中國新加坡國際合作項目1項以及國家重點工程研究項目30余項。發表論文近9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2篇,EI收錄論文60余篇,2003年獲得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排名第二),2005年獲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稱號,2006年獲湖北省第七屆青年科技獎,2007年獲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7年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201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